《数据结构修炼手册》----链式二叉树的实现

x33g5p2x  于2022-04-23 转载在 其他  
字(6.2k)|赞(0)|评价(0)|浏览(588)

1. 前置说明

为什么要构建链式二叉树?

为了存储非完全二叉树结构,即不规则的二叉树结构,中间节点可能并没有存储元素。例如:

注意:普通二叉树的增删查改没有意义,如果只是为了存储数据,不如使用顺序表二叉树的结构。?

问:那么为什么要学习链式二叉树呢?

答: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它的结构,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搜索二叉树打基础。另外,很多二叉树OJ题,都出在普通二叉树上。

简单创建一个链式二叉树:

typedef int BTDataType;
typedef struct BinaryTreeNode
{
	BTDataType data;//节点存储的数据
	struct BinaryTreeNode* left;//存储左子节点的地址
	struct BinaryTreeNode* right;//存储右子节点的地址
}BTNode;
BTNode* BuyNode(BTDataType x)//开辟一个新节点
{
	BTNode* newnode = (BTNode*)malloc(sizeof(BTNode));
	assert(newnode);
	newnode->data = x;
	newnode->left = NULL;
	newnode->right = NULL;
	return newnode;
}
BTNode* CreatBinaryTree()
{
	BTNode* node1 = BuyNode(1);
	BTNode* node2 = BuyNode(2);
	BTNode* node3 = BuyNode(3);
	BTNode* node4 = BuyNode(4);
	BTNode* node5 = BuyNode(5);
	BTNode* node6 = BuyNode(6);

	node1->left = node2;
	node1->right = node4;
	node2->left = node3;
	node4->left = node5;
	node4->right = node6;
	return node1;
}

注意:上述代码并不是创建二叉树的方式,真正创建二叉树方式后序详解重点讲解。

在看二叉树基本操作前,再回顾下二叉树的概念,二叉树是:

  1. 空树
  2. 非空:根节点,根节点的左子树、根节点的右子树组成的。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二叉树定义是递归式的,因此后序基本操作中基本都死按照该概念实现的。

2. 二叉树的遍历

2.1 前序、中序以及后序遍历(深度优先遍历(DFS))

二叉树遍历(Traversal)是按照某种特定的规则,依次对二叉 树中的节点进行相应的操作,并且每个节点只操作一次。访问结点所做的操作依赖于具体的应用问题。 遍历是二叉树上最重要的运算之一,也是二叉树上进行其它运算的基础。

按照规则,二叉树的遍历有:前序/中序/后序的递归结构遍历

  1. 前序遍历(也叫先根遍历)——访问根结点的操作发生在遍历其左右子树之前。即访问顺序为:根节点——左子树——右子树

以上面的那张二叉树的图为例,前序遍历如图所示:

  1. 中序遍历(也叫中根遍历)——访问根结点的操作发生在遍历其左右子树之中(间)。即访问顺序为:左子树——根节点——右子树

中序遍历如图所示:

  1. 后序遍历(也叫后根遍历)——访问根结点的操作发生在遍历其左右子树之后。即访问顺序为:左子树——右子树——根节点

后序遍历如图所示:

2.2 三种遍历的实现

2.2.1 前序遍历的实现

代码实现:

void PreOrder(BTNode*root)
{
	if (root == NULL)
	{
		printf("NULL ");
		return;
	}
	printf("%d ", root->data);//遍历根节点
	PreOrder(root->left);//遍历左子树节点
	PreOrder(root->right);//遍历右子树节点
}

图示:()中的数字为代码执行顺序

2.2.2 中序遍历的实现

代码实现:

void InOrder(BT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printf("NULL ");
		return;
	}
	InOrder(root->left);
	printf("%d ", root->data);
	InOrder(root->right);
}

图示:

2.2.3 后序遍历的实现

代码实现:

void PostOrder(BT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printf("NULL ");
		return;
	}
	InOrder(root->left);
	InOrder(root->right);
	printf("%d ", root->data);
}

2.3 层序遍历(广度优先遍历(BFS))

层序遍历——直接一层一层的进行遍历即可,从头节点开始逐个向后进行遍历。上图中的遍历顺序为:1—2—4—3—5—6

思路:

  1. 先把根入队列,借助队列先进先出的性质
  2. 上一层的节点出的时候,带下一层的左右子节点进去

图示:

实现:

注意:使用Queue.c和Queue.h两个文件,同时把队列中存储的数据类型定义为BinaryTreeNode,注意头文件的包含问题和在Queue文件中的结构体的声明!*

Queue.h文件中的修改:

Test.c文件中的修改

代码:

void LevelOrder(BTNode* root)
{
	Queue q;//队列的创建
	QueueInit(&q);
	if (root)//判断是否为空二叉树
	{
		QueuePush(&q, root);//将root节点push到队列中
	}
	while (!QueueEmpty(&q))
	{
		BTNode* front = QueueFront(&q);//拿到队列首元素
		QueuePop(&q);//将出队列的节点从队列中删掉
		if (front->left)
		{
			QueuePush(&q, front->left);//将左子节点push到队列中
		}
		if (front->right)
		{
			QueuePush(&q, front->right);//将右子节点push到队列中
		}
		printf("%d ", front->data);//打印出队列的数据
	}
	//对列的销毁
	QueueDestory(&q);
}

2.4 层序遍历的应用----完全二叉树的判断

思路:

  1. 层序遍历,空节点也进队列。注意:在进队列之前,检查一下front是否为空,否则会出现对空指针进行解引用的错误。
  2. 出到空节点以后,出队列中所有的数据,如果全是空,就是完全二叉树,如果有非空,就不是。

图示:

代码:

//判断一个二叉树是否是完全二叉树
bool BTreeComplete(BTNode* root)
{
	Queue q;//队列的创建
	QueueInit(&q);
	if (root)//判断是否为空二叉树
		QueuePush(&q, root);//将root节点push到队列中
	while (!QueueEmpty(&q))
	{
		BTNode* front = QueueFront(&q);
		QueuePop(&q);
		if (front == NULL)//出到空的时候退出,后面再进行判断
		{
			break;
		}
		//为什么要放到后面push呢?为了防止对空指针进行解引用
		QueuePush(&q, front->left);//此时front一定不为空
		QueuePush(&q, front->right);
	}
	while (!QueueEmpty(&q))
	{
		BTNode* front = QueueFront(&q);
		//空后面出现非空,就说明不是完全二叉树
		if (front)
		{
			return false;
		}
		QueuePop(&q);
	}
    //队列的销毁
	QueueDestory(&q);
	return true;
}

注意:考虑下面这一种情况:

3. 节点个数以及高度等

3.1 二叉树节点个数

两种方法:

方法一

思路:遍历+计数

代码:

int count = 0;
void BTreeSize(BT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return;
	}
	count++;
	BTreeSize(root->left);
	BTreeSize(root->right);
}

当然也可以用局部静态变量来存储节点个数但是不推荐,代码如下:

int BTreeSize(BTNode* root)
{
    static int count = 0;//只会在第一次进入时初始化一次
    if (root == NULL)
	{
		return count;
	}
	count++;
	BTreeSize(root->left);
	BTreeSize(root->right);
    return count;
}

当然,上面这两种方法都不好,都没有充分利用链式二叉树递归定义的结构性质,所以上面的两种方法都不推荐。上面的两种方法中第二种尤其不好,特别是在多次计算元素个数的时候,第二次计算如果count没有进行重新初始化操作将会仍然保留上一次计算的值,如果是用的全局变量的话还能每一次计数完之后重新进行赋值,但是第二种方法完全无法改变上一次计数后的残余值。

全局变量在进行多线程时会出现问题,比如在多线程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多个线程同时使用count这个全局变量,此时就会出现线程安全问题。

当然,也可以在调用函数中定义一个count变量,然后在调用的时候传入count的地址,那么BTreeSize函数必须这样进行定义:

int BTreeSize(BTNode* root,size_t *count)
{
    static int count = 0;//只会在第一次进入时初始化一次
    if (root == NULL)
	{
		return count;
	}
	(*count)++;
	BTreeSize(root->left);
	BTreeSize(root->right);
    return count;
}

方法二(推荐使用)

(递归法)

思路:子问题

1、空树,最小规模子问题,节点数返回0

2、非空,左子树节点个数 + 右子树节点个数 + 1(自己)

代码:

int BTreeSize(BTNode* root)
{
    return root==NULL ? 0 : 
    BTreeSize(root->left) + 
    BTreeSize(root->right) + 1;//1在最前面就是前序,在中间就是中序,在最后就是后序
}

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链式二叉树递归定义的结构性质,因为链式二叉树的本质就是由根节点和两个子树构成,求整个子树就是求根节点的节点数1加上左右子树的节点个数。

如图所示:

注意:图中紫色数字代表返回值,黑色数字代表相应函数的返回的值。

运用的算法思想:分治

分治:把复杂的问题,分成更小规模的子问题,子问题再分成更小规模的子问题······直到子问题不可再分割,直接能得出结果。

3.2 二叉树叶子节点的个数

方法一

思路:(遍历+计数)

和上面的思路基本一致,只是在count++的前面加上一个叶子节点的判断条件,进而达到对叶子节计数的目的。

代码:

int count = 0;
void BTreeLeafSize(BT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return 0;
	if (root->left == NULL&&root->right==NULL)
	{
		count++;
	}
	BTreeLeafSize(root->left);
	BTreeLeafSize(root->right);
}

方法二

思路:采用分治的思想。

代码:

int BTreeLeafSize(BT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return 0;
	if (root->left == NULL&&root->right==NULL)
	{
		return 1;
	}
	else
		return BTreeLeafSize(root->left) + BTreeLeafSize(root->right);
}

当然,上面的代码可以简写为下面的代码:

int BTreeLeafSize(BT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return 0;
	}
	return root->left == NULL && root->right == NULL ? 
		1 + BTreeLeafSize(root->left)+ BTreeLeafSize(root->right) : 
		0 + BTreeLeafSize(root->left) + BTreeLeafSize(root->right);
}

不过相对来说,更推荐没有简化过的,因为那个更好理解。

3.3 二叉树第k层节点个数

注意:k>=1
思想:

  1. 空树,返回0
  2. 非空,返回1
  3. 非空,且k > 1,转换成求左子树的k-1层的节点个数+右子树的k-1层的节点个数。
int BTreeKLevelSize(BTNode* root,int k)
{
	assert(k >= 1);
	if (root == NULL||k<)
	{
		return 0;
	}
	if (k == 1)
	{
		return 1;
	}
	return BTreeKLevelSize(root->left, k - 1) + 
           BTreeKLevelSize(root->left, k - 1);
}

图示:

3.4 二叉树的深度

思路:分治的思想

二叉树的高度 = 左子树的高度和右子树的高度,大的那个+1。

int BTreeDepth(BT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return 0;
	}
	int leftDepth = BTreeDepth(root->left);//左子树的深度
	int rightDepth = BTreeDepth(root->right);//y
	return leftDepth > rightDepth ? leftDepth + 1 : rightDepth + 1;//1是因为根节点本身也算作是一层
}

3.5 二叉树查找值为x的节点

思路:分治二叉树 = 根节点+左子树+右子树

  1. 判断当前根节点是否为空
  2. 判断当前节点是否是我们要找的值
  3. 判断左子树中是否存在我们要找的节点
  4. 判断右子树中是否存在我们要找的节点
  5. 当前二叉树中不存在我们要找的节点
BTNode* BinaryTreeFind(BTNode* root, BTDataType x)
{
	//节点为空的情况:直接返回NULL
	if (root == NULL)
	{
		return NULL;
	}
	//当前节点就是我们要查找的节点:返回当前节点的地址
	if (root->data == x)
	{
		return root;
	}
	//左子树
	BTNode* leftRet = BinaryTreeFind(root->left, x);
	if (leftRet)
	{
		return leftRet;
	}
	//右子树
	BTNode* rightRet = BinaryTreeFind(root->right, x);
	if (rightRet)
	{
		return rightRet;
	}
	//都找不到的情况下返回NULL,就是说当前二叉树中不存在存储该值的节点
	return NULL;
}

阅读世界,共赴山海

423全民读书节,邀你共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