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进程同步与信号量---08

x33g5p2x  于2022-07-26 转载在 其他  
字(10.7k)|赞(0)|评价(0)|浏览(662)

进程合作:多进程共同完成一个任务

如果需要多个进程合作来完成某个任务,那个可能会存在资源争用或者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实现进程同步来防止问题的产生。

实现两个进程之间的同步,最常见的思路就是通过信号机制,就像售票员和司机一样,只有售票员发出关门的信号,司机才能启动车辆。

而只有司机发出停车信号,售票员才能开门。

从纸上到实际:生产者-消费者实例

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模型而言,通过counter变量就可以控制进程的同步:

  • 消费者发现counter==0,说明当前消费者要消费的产品目前没有剩余的,需要先停下来等待生产者生产
  • 生产者发生couter==BUFFER_SIZE时,表示生产的商品数量到达了上限,需要先停下来等待消费者消费

找到哪些地方要停,什么时候再走?

  • 需要让“进程走走停停”来保证多进程合作的合理有序

只发信号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当存在多个消费者或者生产者的时候,信号就无法具备足够的语义,来表明当前存在多少个需要被唤醒的生产者或者消费者。

因此,需要给信号增添新的语义,增添新语义后的信号,被称为信号量。

从信号到信号量

  • 不只是等待信号、发信号? 对应睡眠和唤醒!
  • 还应该能记录一些信息

(1) 缓冲区满,P1执行,P1 sleep,记录下1个进程等待

(2) P2执行, P2 sleep,记录下2个进程等待

(3) C执行1次循环,发现2个进程等待,wakeup 1个

(4) C再执行1次循环,发现?个进程等待,再?

(5) C再执行1次循环,怎么办? 此时再来P3怎么办?

什么是信号量?

  • 记录一些信息(量),并根据这个 信息决定睡眠还是唤醒(信号)。

信号量开始工作…

信号量会记录额外的信息,然后通过这个额外的信息来决定是发出睡眠信号,还是唤醒信号。

对于上面那个例子而言,我们只需要给counter增添一些语义,就变成了信号量sem,例如: sem<0的时候表示有多少个进程正在排队等待资源,也就是有多少个消费者处于睡眠状态,下面sem=-1就表示有一个进程正在等待资源。

而sem>0则表示有多少资源空闲中,可以被使用,下面sem=1就表示有一个缓冲区空闲等待使用。

  • 当sem<0的时候,就需要让新来的消费者都进入等待状态,并且每来一个消费者,sem–
  • 当某个消费者使用完毕,释放缓冲区资源时,会让sem++,然后判断累加后的sem是否依旧小于0,如果依旧小于0,则会唤醒一个消费者来消费被释放的资源,
  • 当sem=0的时候,表示当前没有消费者等待消费资源
  • 当sem>0的时候,表示目前还空闲多少资源

什么是信号量? 信号量的定义…

信号量有什么组成?

  • 需要有一个整形变量value,用作进程同步。
  • 需要有一个PCB指针,指向睡眠的进程队列。
  • 需要有一个名字来表示这个结构的信号量。

同时,由于该value的值是所有进程都可以看到和访问的共享变量,所以必须在内核中定义;同样,这个名字的信号量也是可供所有进程访问的,必须在内核中定义;同时,又要操作内核中的数据结构:进程控制块PCB,所以信号量一定要在内核中定义,而且必须是全局变量。由于信号量要定义在内核中,所以和信号量相关的操作函数也必须做成系统调用,还是那句话:系统调用是应用程序访问内核的唯一方法。

  • 对于消费资源接口P而言,它的实现就是让资源数减去1,然后判断目前是属于欠资源的状态,还是资源有空闲的状态,如果是欠资源的状态,就让当前进程进入等待队列
  • 对于生产资源接口V而已,它的实现就是让资源数加1,然后通过累加后的信号量,来推断累加前,是否有进程在等待,如果有的话,即s.value<=0,说明需要唤醒,否则只进行累加即可
V(semaphore s){
    s.value++;
    if(s.value<=0)
      wakeup(s.queue);
}

用信号量解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 用文件定义共享缓冲区
int fd = open(“buffer.txt”);
write(fd, 0, sizeof(int)); //写in
write(fd, 0, sizeof(int)); //写out
  • 信号量的定义和初始化
semaphore full = 0; 
semaphore empty = BUFFER_SIZE;
semaphore mutex = 1;
  • 生产者和消费者代码如下

  • 这里empty可以看做生产者还能生产的资源数
  • 而full之所以一开始为0,是因为一上来,应该先让生产者生产资源,这样消费者才能去消费资源。
  • 因为生产者一上来先生产一个资源,empty–,然后再唤醒等待中的消费者。
  • 消费者消费完毕后,会将empty++,表示消费掉了生产者刚才生产的一个资源,然后再次进入等待状态。

需要mutex这个信号量充当互斥锁的角色,因为对同一个文件,只能同时有一个进程进行读写工作。

信号量临界区保护

使用信号量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由多进程的调度引起的。

当一个进程正在修改信号量的值时,由于时间片耗完,引发调度,该修改信号量的进程被切换出去,而得到CPU使用权的新进程也开始修改此信号量,那么该信号量的值就很有可能发生错误,如果信号量的值出错了,那么进程的同步也会出错。

所以在执行修改信号量的代码时,必须加以保护,保证在修改过程中其他进程不能修改同一个信号量的值。也就是说,当一个进程在修改信号量时,由于某种原因引发调度,该进程被切换出去,新的进程如果也想修改该信号量,是不能操作的,必须等待,直到原来修改该信号量的进程完成修改,其他进程才能修改此信号量。

修改信号量的代码一次只允许一个进程执行,这样的代码称为临界区,所以信号量的保护,又称临界区保护。

实现临界区的保护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在Linux 0.11上比较简单的方法是通过开、关中断来阻止时钟中断,从而避免因时间片耗完引发的调度,来实现信号量的保护。但是开关中断的方法,只适合单CPU的情况,对于多CPU的情况,不适用。Linux 0.11就是单CPU,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共同修改信号量引出的问题

我们期望得到的empty=-3,但是由于指令调度顺序问题,导致最终empty的值为-2,与期望不符,那么为什么会产生指令调度顺序问题呢?

  • 我们知道CPU每执行完一条指令,就会去检查当前是否有中断产生,例如: 时钟中断
  • 如果P1进程在执行到register=register-1这条指令结束时,发现了时钟中断的产生,那么就会切换到P2去执行
  • P2同样也是执行到了register=register-1这条指令结束时,发现了时钟中断的产生,那么再次切换到p1执行

就是因为时间片或者阻塞等原因,会导致信号量的修改出现问题

竞争条件(Race Condition)

产生竞争条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时间片到期导致的进程切换,从而让指令调度顺序变化。

解决竞争条件的直观想法

解决竞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加锁,具体如下:

但是,加锁又引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加锁和加锁之间的范围多大合适,这段范围也被叫做临界区。

临界区(Critical Section)

临界区代码的保护原则

进入临界区的一个尝试 - 轮换法

进入临界区的又一个尝试

以买牛奶为例子,我们可以借此找到些许灵感。

如果丈夫或者妻子谁要去买牛奶了,就先留一个便条,这样对方看到的时候,就知道有人去买了,我就不买了。

进入临界区的又一个尝试 - 标记法

标记法能否解决问题?

这样的标记法会导致死锁的发生,即双方都等待对象先释放锁。

进入临界区的再一次尝试 - 非对称标记

那么如果让一方不太勤劳,看到有人去买牛奶了后,就直接离开。而另一个勤劳的人看到有人去买牛奶了后,会不停的等待,直到对方买回来。

进入临界区Peterson算法

Peterson算法的正确性

多个进程怎么办? - 面包店算法

面包店算法由分布式系统大佬lamport提出的,用来解决多线程抢占资源的锁控制问题

当我们去商场的餐馆吃饭的时候。由于用餐的人太多,所以需要排队。但是商场不可能真的让顾客排成一队,不仅可能会影响通道畅通,而且也不方便顾客。万一顾客还想去买点东西或者是上个厕所,都不方便。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商场有了叫号的机制。每个排队的顾客都会拿一个号码,当商场里有了空位之后,会让号码最小的顾客进去用餐。这个过程就是面包店算法了,只不过Lamport大神当时可能还没有叫号机,所以他想的场景是面包店买面包,买什么不重要,原理大同小异。

我们对叫号的原理进行一点变形,我们假设这个餐厅只有一个位置,一次只能允许一个客人进去用餐。并且我们假设所有的顾客都会一直排队,不会中途走开。做完了这两个假设之后,我们将问题的场景做一个映射。我们把餐厅当成是内存里的一块抢占资源,排队的客人映射成等待资源的线程,用餐的过程映射成线程读写资源。那么,只要线程像是顾客一样会取号排队,不就可以保证线程之间不会出现抢占以及同时读写的问题了吗?

这也就是Lamport面包店算法解决的问题。下面是对Lamport面包店算法的细节讲解

这里补充几点:

1.( a , b ) < ( c , d ) 成立等价于 (a < c ) || ( a == c && b < d ) 成立,放在本题也就是序号越小的越先执行,如果序号一样,PID越小的越先执行。

2.choosing是一个数组,i表示进程,含义是进程是否在选取排队号码
number也是各一个数组,i表示进程,含义是进程的排队号码

do{
//进程i正要选取进入临界区的排队号码
    choosing[i]=true;
 
//进程i正在选取序号,进入排队序列中
    number[i]=max(number[0],number[1]...number[n-1])+1;
 
//进程i选取序号完毕
    choosing[i]=false;
 
//这个for循环有尽头,也是有空让进的一种粗浅体现
    for(j=0;j<n;j++){
 
//判断此时这个进程是否在选取信号
        while(choosing[j]);
 
/*判断进程j是否在队列中,这个条件等价于只有当j进程在排队且j进程的
优先级高于i进程,i进程自旋等待,等待j进程申请完临界区后退出临界区。*/
        while((number[j]!=0)&&(number[j],j)<(number[i],i));
 
    }
    ...//临界区代码
 
//进程i执行完毕退出临界区了,再申请,就重新排队
    number[i]=0;
 
}while(true);

整个情况就类似于你排队去面包房买面包,首先排队,当轮到你了,买面包(也就是执行代码),买完后。如果想要再买就重新排队。

总体来说如果不考虑硬件层面对临界区的实现,Lamport面包店算法已经可以了。

优缺点

面包店算法的优缺点如下:

优点:

  • 不需要依赖硬件的原子操作,也就是说可以纯软件实现

这里的原子和数据库事务原则里的原子性是一个意思,指的是某个指令或者是某些指令要么不做,要么全做,不允许出现中间状态。我们先来看最简单的单CPU的情况,对于单CPU,一次只能执行一个线程,单条指令的执行天然就是原子的。因为同一时刻只会有一个线程在执行,不会存在抢占的情况。我们只需要保证指令的执行顺序,就可以保证原子操作的正确性。

总线锁

对于多CPU的场景而言,就无法保证了,因为可能会出现多个线程或进程同时读写同一块内存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显然没有办法保证操作的正确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个解决方案是加上硬件锁。所谓的硬件锁就是当某个线程读写内存的时候,将总线的电平拉低,从而锁住系统总线,防止其他线程读写内存。

这种方式显然太简单粗暴了,并且极端情况下会丧失大量性能,我们想要通过多线程或多进程来提升系统并发能力的初衷就达不到了。

缓存锁

针对这种情况,又提出了缓存锁。

因为在CPU当中除了内存之外,还会好几块缓存。我们可以将CPU的原子操作挪到CPU中的某一块缓存当中执行,这样我们就只需要锁住某一块缓存就行了,就可以不用锁住整块内存了。

当然由于缓存和内存存在数据交互,所以实际的操作要复杂得多,我们不需要探究那么深入,只需要在原理上了解即可。

上面说的总线索和缓存锁都需要CPU硬件角度提供支持才行,硬件支持的锁相比之下使用起来要复杂一些,而且限制较多,并不是所有系统都能够支持。因此,通过软件实现的锁更加普遍,下面再介绍一种通过软件实现的多线程锁——自旋锁。

自旋锁

自旋锁看着名字新奇,但是含义很简单。意思是在多线程的场景当中,当一个线程无法获取到临界区资源的时候,不是挂起等待,而是会一直保持执行,反复查询锁变量是否可用。也就是说是一种忙等待。

这样做的好处是线程不需要被挂起,可以减少操作系统执行过程当中的上下文切换带来的开销。

在Java当中,自旋锁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现算法,叫做CAS(compare and swap)。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比较和替换,在Java很多并发场景当中都用到了CAS的技术,也是Java程序员经常问的问题之一。

CAS的原理很简单,我们会对于每一个操作的对象设置一个期望值,当我们从内存中读取到的结果和期望值不一致的时候,我们会自旋再次读取。如果和期望值一致,说明此时其他线程没有造成干扰,那么就进行修改。

缺点:

  • 对于溢出的处理比较麻烦
  • 实现还是比较麻烦的

临界区保护的另一类解法…

我们可以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对临界区的保护,为什么临界区中的一段指令不能够原子执行,是因为有时钟中断的产生,那么我们如果在进入临界区前关中断,不就能够保证临界区内的代码能够原子执行吗?

然后在退出临界区后,再开中断即可。

但是开关中断这个方法只适合与单CPU,如果是多CPU的话,则会失效,因为对于CPU来说,每个CPU对应一个INTR寄存器,来标记当前发生了什么中断请求:

那么,如果存在多个CPU的话,每个CPU都有自己的INTR寄存器,那么不就不好使了。

临界区保护的硬件原子指令法

首先来看看TestAndSet函数的逻辑有没有问题:

  • 如果进程1先进来,此时没加锁,lock=false,那么TestAndSet返回的值为false,进入临界区
  • 如果进程2再进来,此时lock=true,那么TestAndSet返回的值为true,进行等待

又因为TestAndSet函数的执行可以通过硬件确保原子性,所以上面这段程序的逻辑就不会存在问题

至于硬件层面如何实现原子操作,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这篇文章的入门介绍:

处理器如何实现原子操作

计算机体系结构——指令系统——原子指令

信号量的代码实现

操作系统内部其实涉及到很多同步相关的事情,例如: 磁盘读写时,需要判断磁盘是否被其他进程占用,如果被其他进程占用了,那么当前进程就需要进入睡眠状态,而当前磁盘占用结束时,对应的进程还需要通过中断还唤醒等待磁盘读写的进程。

信号量在这个过程中的应用,就是用来判断当前磁盘是否被占用,以及等待读写磁盘的进程有多少个。

可以操刀了—从纸上到实际

对于信号量本身来说,因为需要提供多进程可见性,因此需要放在内核态中。

因此,在用户区想要使用信号量,需要通过对应的系统调用来创建信号量。

首先需要给出信号量这个结构体的模样:

sem.c //进入内核
typedef struct{
    //当前信号量的名字
    char name[20];
    //资源数
    int value;
    //任务队列
    task_struct * queue;
} semtable[20];
  • name,信号量的名字。不同的进程可以通过同样的name而共享同一个信号量。如果该信号量不存在,就创建新的名为name的信号量;如果存在,就打开已经存在的名为name的信号量。
  • value,信号量的初值,仅当新建信号量时,此参数才有效,其余情况下它被忽略。
  • 返回值。当成功时,返回值是该信号量的唯一标识(比如,在内核的地址、ID等)。如失败,返回值是NULL。

定义了20个信号量,每个信号量都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资源数,和自己的任务队列。

创建信号量的系统调用伪代码如下:

sys_sem_open(char * name){
    在semtable中寻找name对上的;
    没找到则创建;
    返回对应的下标;
}

假设此时有一个磁盘读写请求,需要信号量的保护,那么具体过程如下:

main(){
//创建一个名为"empty"的信号量,表示只有在磁盘为空闲状态时,才能去读写,因此value使用默认值0即可
sd=sem_open("empty")

//需要向文件写入5个字符
for(i=1 to 5)
//每次写入前,需要通过信号量判断文件此刻是否空闲,如果其他进程占用,则进行等待
sem_wait(sd)
write(fd,&i,4)

syy_sem_wait系统调用伪代码如下:

sys_sem_wait(int sd){
   //关中断
   cli();
   //满足条件,说明此时资源被占用了,需要进入等待状态
   if(semtable[sd].value-- <0 ){
     设置当前进程为阻塞状态;
     将自己加入当前信号量的等待队列中: semtable[sd].queue;
     进行进程调度: schedule();
  }
 //开中断
 sti(); 
}

从Linux 0.11那里学点东西…

我们以Linux 0.11读磁盘为例,来看看Linux 0.11中是如何实现对信号量的使用和保护的:

  • 从磁盘中读取一个磁盘块到内存的过程是先在内存中申请一块缓冲区用来存放读取出来的磁盘块,然后再通过DMA的方式,从磁盘中读取出数据放入对应内存缓冲区中。
  • 当DMA传送数据到内存缓冲区完毕后,会通过中断的形式,唤醒阻塞中的进程前来读取数据

读取磁盘块的伪代码如下:

//读取磁盘块的系统调用函数
bread(int dev,int bolck){
   //内存中申请一块缓冲区
   struct buffer_head *bh;
  //启动读命令,然后就不管了,继续往下执行---读取过程由DMA自动完成
  ll_rw_blocj(READ,bh); 
  //在bh缓冲区上阻塞等待
  wait_on_bufer(bh);
}

磁盘读写的具体细节大家目前还不需要特别在意,这属于后面磁盘读写章节的知识点

启动磁盘读以后睡眠,等待磁盘读完由磁盘中断将其唤醒, 也是一种同步:

读之前,现需要判断对应的内存缓冲区对应的信号量状态,决定是等待,还是直接使用:

lock_buffer(buffer_head * bh){
   //关中断
   cli();
   //如果当前资源被锁住了,也就是被被人占用了
   while(bh->b_lock)
   //那么就进入睡眠状态
   sleep_on(&bh->b_wait);
   //否则自己锁住当前资源
   bh->b_lock=1;
   //开中断
   sti();
}

这里的b_lock就是信号量,用来控制当前内存缓冲区是否被占用,但是这里并没有使用对信号量使用正负机制,而仅仅是通过0,1来表示,那么就有两个问题出现了:

  • 信号量只有两个状态,那么如何在唤醒时,知道有多少个进程阻塞等待当前资源呢?
  • 为什么不采用if对信号量进行判断,而是while(bh->b_lock)

下面就来看看sleep_on函数的实现:

void sleep_on(struct task_struct **p){
struct task_struct *tmp;
//将当前进程加入阻塞队列中
tmp = *p;
*p = current;
//设置当前进程状态为阻塞态
current->state = TASK_UNINTERRUPTIBLE;
//进程切换
schedule();
//当前进程被唤醒后,从此处开始执行
//判断阻塞队列中下一个进程是否阻塞
if (tmp)
//如果是处于阻塞中,就唤醒他,设置他的PCB=0,表示当前进程进入就绪态
tmp->state=0;}

问题:这个世界上最隐蔽的队列长什么样子?

//将当前进程加入阻塞队列中
tmp = *p;
*p = current;

Linux 0.11 sleep_on形成的队列

sleep_on(struct task_struct **p)---->p是一个指向task_struct结构体的指针的指针

指针的指针是什么? ====> 一个存放task_struct地址的数组,p指向的是这个数组的首元素,而* p ==* (p+0)拿到的就是数组的首元素。

struct task_struct *tmp;
tmp = *p;
*p = current;

上面三句代码,就完成了当前进程加入阻塞队列的任务,但是好像看不出来阻塞队列在哪里体现,因为这个队列非常滴隐蔽:

tmp指向了当前信号量bh关联的阻塞队列队首元素,然后p指向了当前进程PCB,相当于将阻塞队列队首元素完成了切换,而此时的tmp可以理解为保存了阻塞队列中下一个进程的PCB。

p就是调用sleep_on函数时,传入的信号量bh关联的阻塞队列wait_on队列指针,上面通过一番操作后,是把阻塞队列的头指针指向了当前进程PCB。而tmp变量中保存了原先队列中队首的进程PCB。

而因为tmp局部变量是存放在当前进程的内核栈中,而当前sleep_on函数还没有执行结束,因此tmp函数会一直保存在内核栈中,并且tmp指向的是阻塞队列中下一个进程的PCB,因此通过信号量关联的阻塞队列,可以拿到当前队首阻塞进程的PCB,然后再通过当前sleep_on函数内的局部变量tmp就获取到了下一个进程的PCB,这样就完成了阻塞队列的串联。

如何从Linux 0.11的这个队列中唤醒?

当发生磁盘中断时,表示之前被占用的内存缓冲区资源得到释放,下一步可以去唤醒阻塞队列中的进程,让他们来使用这个资源了:

static void read_intr(void){
...
//结束磁盘读请求
end_request(1);
end_request(int uptodate){
...
//对缓冲区占用资源的释放
unlock_buffer(CURRENT->bh);
unlock_buffer(struct 
buffer_head * bh){
//信号量置为0,表示释放资源
bh->b_lock=0;
//唤醒
wake_up(&bh->b_wait);}
wake_up(struct task_struct **p){ 
  if (p && *p){ 
  //取出队首元素,将对应的PCB状态设置为0,表示当前进程进入就绪态
      (**p).state=0; *p=NULL;
  }
}

当队首的进程被唤醒进入就绪态后,当下一次切换到该进程执行时,会从之前sleep_on函数阻塞处继续向下执行:

schedule();
//tmp指向的是阻塞队列中下一个元素
if (tmp)
//唤醒下一个进程---将下一个进程PCB状态设置为0,下一个进程进入了就绪态
tmp->state=0;

这里其实是由磁盘读中断唤醒阻塞队列中的队首进程,然后由队首进程唤醒阻塞队列中下一个进程,然后下一个进程再唤醒下一个进程…依次唤醒阻塞队列中所有阻塞的进程

为什么依次唤醒阻塞队列中所有进程呢?

当磁盘读结束后,发出对应的中断信号,然后会唤醒阻塞队列中的首元素对应的进程,该进程拿到CPU控制权后,又会先去唤醒其指向的下一个进程,下一个进程再去唤醒下一个进程,就这样挨个唤醒,直到全部唤醒完毕。

假设每次只去唤醒首元素,那么会导致排在阻塞队列前面的进程优先得到执行,又因为后来的进程是排在阻塞队列的头部的,这样就导致后来的优先级越高,先到的反而优先级很低,这显然不符合逻辑。

这里先去唤醒队首元素,然后队首元素再唤醒阻塞队列中下一个元素,接着下一个元素被调度时,再去唤醒阻塞队列中下一个元素,直到全部唤醒。

这样只要执行一次wake_up()操作,就可以依次将所有等待在信号量sem处的睡眠进程唤醒。

因此这里全部唤醒之后,阻塞队列中的进程就都处于就绪态了,然后由schedule函数来决定优先让那个进程去获得CPU控制权。
我觉得这里还是存在一点问题: 队首元素会被优先唤醒,然后接着再去唤醒阻塞队列中的下一个元素,但是下一个元素被唤醒后只是进入了就绪态,需要等待下一次时钟中断到来的时候,才会被真正调度执行。因此,总体来说,先被唤醒的队首元素,优先级会高一些,会优先获取到资源。

联系之前进程切换时讲过的进程调度算法可知,因为IO阻塞时间越长的进程,优先级会动态升高。

核心思想:唤醒所有被阻塞的进程,让他们按照优先级去竞争锁,而优先级的判断交给schedule函数来决定

被唤醒后需要干啥?

lock_buffer(buffer_head*bh){
  cli();
  //被唤醒后会再次进入while循环,判断当前资源是否占用了,如果被占用了,那么继续去睡
  while(bh->b_lock)
  sleep_on(&bh->b_wait);
  //如果没有,就占用资源,然后就可以去使用资源了
  bh->b_lock = 1;
  sti(); 
}

为什么被唤醒后,还需要进入while循环判断呢?

如果将下面这段代码改一下:

while(bh->b_lock)
  sleep_on(&bh->b_wait);

改为,下面这样写,还对吗?

if (bh->b_lock)
  sleep_on(&bh->b_wait);

考虑到sleep_on()会形成一个隐式的等待队列,而wake_up()只要唤醒了等待队列的头结点,就可以依靠sleep_on()内部的判断语句,实现依次唤醒全部的等待进程。所以,sem_wait()的代码实现,必须考虑到这个情况。

参考linux 0.11内部的代码,对于进程是否需要等待的判断,不能用简单的if语句,而应该用while()语句,假设现在sem=-1,生产者往缓冲区写入了一个数,sem=0<=0,此时应该将等待队列队首的进程唤醒。当被唤醒的队首进程再次调度执行,从sleep_on()函数退出,不会再执行if判断,而直接从if语句退出,继续向下执行。而等待队列后面被唤醒的进程随后也会被调度执行,同样也不会执行if判断,退出if语句,继续向下执行,这显然是不应该的。因为生产者只往缓冲区写入了一个数,被等待队列的队首进程取走了,由于等待队列的队首进程已经取走了那个数,它应该已经将sem修改为sem=-1,其他等待的进程应该再次执行if判断,由于sem=-1<0,会继续睡眠。要让其他等待进程再次执行时,要重新进行判断,所以不能是if语句了,必须是while()语句才可以。

没看懂的,可以再去看看下面这篇文章的讲解:

Linux 0.11下信号量的实现和应用(李治军操作系统实验6)

相关文章